“中國益生菌第一股”,離成為“中國養樂多”還挺遠互聯網+
導讀
益生菌產品近年來已經成為了一種健康生活重要元素。助消化、護腸胃,是益生菌給人們的第一印象。
益生菌產品近年來已經成為了一種健康生活重要元素。助消化、護腸胃,是益生菌給人們的第一印象。
文 | 虛淵玄
益生菌產品近年來已經成為了一種健康生活重要元素。助消化、護腸胃,是益生菌給人們的第一印象。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老百姓對于健康的重視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中國益生菌市場的快速發展非常現實地反映了消費者的需求。
財經無忌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后發現,高速成長的市場背后,有著令人深省的現實:作為益生菌產業鏈的上游菌群菌株供應來說,截至2020年之前,80%以上的菌群由國外企業供應。
益生菌這條細分賽道上,又出現了“卡脖子”現象。
好在,經過近幾年我國自主菌群企業的努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菌群自供”的難題。其中,科拓生物科技,成為了行業中的隱形龍頭企業之一。
這家進入賽道相對較晚的企業,憑借什么優勢,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成績,他的潛力與危機有是什么,財經無忌與您一同深究。
近年來,全球益生菌市場繼續穩步發展,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機構的數據,2021年全球益生菌市場規模預計達611億美元。預計從2021到2026年,全球益生菌市場將以8.3%的年復合增長率繼續保持增長,至2026年達到911億美元。
益生菌的競爭區域主要集中在亞洲、北美和歐洲三大區域。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數據顯示,亞太地區的益生菌消費規模全球最高,占比約44.4%,遠高于歐洲(23.5%)、北美(17.8%),凸顯出亞太地區益生菌行業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根據中國保健協會的數據,2020年,國內益生菌產品的整體市場規模約為879.8億元。歐睿國際的數據表明,當前中國益生菌消費市場規模已經超過意大利,位居全球第二,并且仍在以每年11-12%的速度快速增長,在政策支持和行業規范的背景下顯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長期以來,我國在營養、健康領域的科學研究滯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高端功能性食品市場被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功能性食品所占據。
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產品,就是源自日本的養樂多了。
養樂多(Yakult),名字是由世界語“Jahurto”(意為酸奶)變化而來。1921年,養樂多的創始人醫學博士代田稔進入京都帝國大學(現京都大學)醫學部求學,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通過微生物學,為當時生活條件惡劣、醫療水平低下的日本帶來改變。
代田稔在近十年的科研工作中,發現乳酸菌可以抑制腸中有害菌,在進一步強化培養乳酸菌后,他成功培育出了“L.casei .shirota株”(代田稔株)。
1935年,代田博士成功將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乳酸菌株商品化,產品命名為“養樂多”,并于日本福岡縣福岡市正式上架。
隨著二戰的結束,養樂多的銷售也得到了飛速的提升。1967年養樂多研發基地由京都府京都市遷移到東京都國立市,并增加了發酵乳、清涼飲料等產品線,1971年增設化妝品事業,1975年增設醫藥品事業,并積極拓展海外飲料事業,現其飲品已在39個國家地區銷售。
養樂多集團2021年的財報顯示,公司年度營業額為3857.1億日元,利潤392.7億日元。其中食品占總營業額9成。
養樂多“當地生產,當地銷售”的原則讓其營收國內外幾乎平分秋色(日本國內食品事業營業額占比50.7%,海外食品事業占比40.6%)。
2002年,養樂多進入中國。根據養樂多財報,2011-2019年,中國大陸共計銷售養樂多超150億瓶。僅2019年,中國大陸養樂多銷量就接近其全球銷量的20%。
喝了十多年養樂多的小吳(化名)告訴財經無忌,自己第一次喝養樂多是在美國留學的時候,“當時就是想嘗嘗,于是買了一版回宿舍喝。喝了幾天發現自己的腸胃比之前好很多,說白了就是特別好排便。”
于是,小吳養成了每天喝一瓶養樂多的習慣直到現在。“回國后發現,國內的包裝更國外不太一樣,就是國內的量更少一點,國外是胖胖的瓶子。不過東西都一樣,每天都睡前喝,第二天就很順利。”
益生菌飲品最重要的就是原料菌群或菌株,在益生菌這一領域,據天風證券數據,杜邦(50%)與科漢森(35%)為國內益生菌原料占比最大的兩家公司,光這兩家國外公司就占到國內整體原料市場的85%左右,其余廠商約15%。
養樂多、媽咪愛和Life Space等國外品牌益生菌終端消費品占有很大的份額,與此同時,我國部分自主品牌的益生菌終端消費品也在使用科漢森、杜邦等跨國公司的益生菌菌株。
財經無忌與業內相關人士溝通后發現,益生菌上游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 主要是由于技術和市場準入壁壘較高所致。 一株性能優良益生菌的誕生需要經過分離、篩選、評價到相應終端產品的生產、推廣必須經歷基礎研究、功能研究、臨床研究及產業化應用開發等一系列復雜的過程。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益生菌原材料市場中,年產能及產值在千萬元規模以上的公司主要有科拓生物、江蘇微康生物、河北一然生物、上海潤盈生物四家。
科拓生物,于2020年A股上市,益生菌業務板塊的高速發展,也讓其獲得了“益生菌第一股”的美名。
科拓生物成立于2003年,起初,公司主營業務為食品添加劑貿易業務,2010年,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教授孫天松相中并收購。
作為長期從事食品行業科研工作的孫天松對于復配食品添加劑市場十分看好,同時他也擁有常人沒有的資源——孫天松的配偶,業界稱為“中國益生菌拓荒人”的張和平。
同為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教授的張和平,不僅與孫天松有著相似的專業背景,而且張和平也是后來科拓生物收購的青島久和的實際控制人。
2015至2016年,科拓生物通過完成對內蒙和美、金華銀河、青島九和等公司的收購、重組,并以1310萬元收購和美科盛持有的與益生菌相關的商標、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為科拓生物開創了全新的益生菌業務板塊。
在益生菌菌種資源庫的建立上,科拓生物以極快的速度建立起亞洲最大的乳酸菌菌種資源庫。目前,公司擁有與益生菌相關的發明專利56項,包含20,000余株乳酸菌(含益生菌)菌株,其中已產業化的益生菌有68株。
此前科拓生物接受外部采訪時表示,“優質的菌株非常珍貴,這是我們科拓生物最大的資產,凝聚了科學家的心血。目前科拓生物擁有五株明星菌株,這也是我們主打的‘中國菌’。”
五株明星菌株分別是:干酪乳桿菌Zhang、乳雙歧桿菌V9、植物乳桿菌P-8、乳雙歧桿菌Probio-M8以及鼠李糖乳桿菌Probio-M9。
明星菌株干酪乳桿菌Zhang,是從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自然發酵酸馬奶中提取到的;乳雙歧桿菌V9則是從健康蒙古族兒童的腸道中分離出來的;植物乳桿菌P-8是從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自然發酵酸牛乳中分離出來的。
隨著我國益生菌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科拓生物食用益生菌制品的營收近年來保持了較高的增速水平。2017至202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19.85%,2021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23.01%。
據科拓生物2021年財報顯示,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約3.65億元,同比增長7.5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1億元,同比增長13.42%。
業務板塊的營收占比方面,占比最大板塊為復配食品添加劑。其次為食用益生菌制品,該業務板塊表現非常亮眼,其生產、銷售業務連續幾年保持超過100%的高速增長,2021年銷售業績首次超過動植物微生態制劑,成為公司第二大業務板塊。
在2020年成功登陸A股創業板以來,科拓生物的亮眼表現確實符合其“益生菌第一股”的稱號。
不過,如果仔細研究科拓生物的營收業績,仍然是潛力與危機共存的局面。
為何說科拓生物的發展潛力與危機共存,財經無忌通過查閱科拓生物近幾年的財報與首次公開發行招股書后認為,與大客戶的深度綁定,對于科拓生物未來的經營將帶來一定風險。
科拓生物的大客戶,就是蒙牛乳業。
作為科拓生物TO B業務的最重要客戶,蒙牛乳業自2017年以來一直是其最大客戶,2020年,與蒙牛乳業的業務占營收的73.43%。
財經無忌在科拓生物的招股說明書中發現,科拓生物在與蒙牛乳業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中》(2018-2020)規定“在合作期2018年至2020年,蒙牛乳業承諾采購公司的相關產品份額不低于70%,公司承諾在三年戰略合作期內對相關產品每年降價幅度依次為3%、3%、3%。”
此外,協議還規定“2019年12月,公司與蒙牛乳業按照《戰略合作協議書》約定的原則簽訂2020年度《購銷合同》時,由于公司與蒙牛乳業均預測2020年度主要原材料變性淀粉、瓊脂、果膠的綜合價格下降幅度仍然較大等方面的原因,經雙方友好協商在2020年度購銷合同中約定公司供應蒙牛乳業的主要復配食品添加劑產品KY-B302C的價格相比2019年下降6%,其他產品價格仍下降約3%或未下降。”
也就是說,科拓生物的TO B業務與蒙牛乳業進行了深度綁定,議價能力低,缺少話語權。
這是在TO B方潛在的問題,那么TO C端,科拓生物又是怎么做布局的呢?
利用其獨有的菌種系列,科拓生物開發了“益適優”和“益生和美”兩大系列產品面向終端消費者。
其中“益適優”品牌下的益生菌終端消費品主要采取經銷模式,銷售渠道主要包括線上的天貓商城、京東商城和線下的母嬰店、藥店等。
財經無忌在科拓生物的年報中查閱的數據顯示,采取經銷模式的TO C端業務營收占比僅為4.9%。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科拓生物在大客戶業務稀釋、研發投入上均取得了有效的改變。
最新財報顯示,蒙牛乳業雖然仍為科拓生物的第一大客戶,但其營收占比已由2020年的73.43%降至2021年的62.91%。
研發投入方面,科拓生物研發人員數量由2020年的32人提升至2021年的50人,研發人員占比提升至22.12%,研發投入2021年達到了2715萬元,占營收比例為7.45%。
也許,科拓生物目前的業務構成與產品布局還不能讓其真正打破由外資主導益生菌上游市場的局面,但是隨著研發投入加大、業務布局趨于合理、逐漸解綁大客戶,科拓生物能夠撐起“中國菌”的門面,讓中國人用上更適合自己的益生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