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三季度銷售額或達50億美金,多多跨境已成第二增長引擎互聯網+
多多跨境幫助企業去蕪存菁,帶動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出口,而在多多跨境。
2023年11月28日,拼多多發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
報告顯示,三季度的收入為688.4億元,同比增長93.9%,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實現凈利潤155.4億元,凈利潤率達到22.6%。
拼多多將近翻倍的業績成長,遠遠超過了市場最初預期,不但引起全網熱議,資本市場的反應更是強烈。當天美股收盤,拼多多報收139美元,一天之內大漲了18.08%,次日更是一度超過阿里巴巴,登頂中概股市值第一的寶座。
一時間內,對拼多多華麗數據的驚嘆不絕于耳,各種“殺瘋了”“太炸裂了”的評論鋪滿網頁。包括神隱多時的馬云,也在阿里內網的討論帖里留言,一方面是祝賀拼多多,另一方面也不無危機感地表達了對阿里人的激勵。
在盛贊之下,拼多多自身卻表現得相當低調,集團執行董事、聯席首席執行官趙佳臻出來感謝了社會各界的支持,也沒有過多渲染高速增長的具體原因。
而外界觀察者普遍認為,令人驚喜的成績證明了多多跨境,或者說TEMU已經成長為拼多多的第二增長引擎。
據36氪報道,今年三季度,Temu的銷售額已經突破50億美金,在9月份上線一周年之際,單日GMV甚至達到8000萬美金。照此趨勢,在“黑色星期五”和圣誕節之后,TEMU就能完成年度150億銷量總目標,中金更是樂觀估計,TEMU的全年GMV將達到180億美金。
可以說,在國內電商內卷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拼多多已經另辟蹊徑,在海外市場中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而對成千上萬家中國制造企業來說,這條大道修建得更是正當其時。
多多跨境,生逢其時
過去三十年,中國是經濟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國家之一。然而,我們的本土制造業,卻長期處于微笑曲線的中間部分,向左缺乏專利技術、知識產權,向右則缺乏品牌自主,營銷渠道。千千萬萬個中國工廠組建成了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國,但是產品附加值偏低的陰霾,卻始終盤旋在頭頂,揮之不去。“挨最多的罵,干最累的活,賺最少的錢”,就是廣大外貿工廠最真實的寫照。
中國企業想要突破業績瓶頸,就必須實現從“產品出口”到“品牌出海”的階段跨越,完成從OEM“貼牌”到OBM“創牌”的歷史轉身。
然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企業在海外開疆拓土從不輕松。水土不服,無所適從是中國商家出海后的常態,各個企業都必然面臨人才儲備不足,經營成本上漲等諸多問題的挑戰。包括連最基礎的物流環節,都足夠中國商家頭疼很長一段時間。
中信證券發布的《跨境電商物流行業專題報告》顯示,物流成本往往能夠占到跨境電商總成本的2到3成。細碎割裂的物流服務環境,復雜多變的發貨渠道,海外倉運轉的低效與繁瑣,無一不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攔路虎與絆腳石。
比如菲律賓、印尼島嶼密布,地理條件支離破碎,當地無數物流企業往往只專精一條線路,一塊區域,一座島嶼。中國商家單打獨斗,不可能摸索出一套適合當地的全國性運輸方案,只能忍受高昂的物流成本不斷侵蝕自己的利潤空間。
除了物流,合規性風險是中國企業出海的另一大挑戰。各國法律法規本就千差萬別,海外電商平臺規則又往往與國內經驗不相匹配。如果說頭部企業還可以憑借雄厚的法律資源,在外國與各方勢力盡力周旋,那一般的中小廠家,面對爭議情況,往往也只能認栽了事,從一開始就缺乏申訴的能力。至于在海外平臺投流做廣告,不但成效可疑,成本更是高昂。在義烏有一家主營瑜伽褲的企業就算過一筆賬,40個產品要在亞馬遜投流,每天至少需要800美金。而要看到成效還得堅持一到三個月,那就是2到7萬美元的廣告成本,如此昂貴的花銷讓許多中小商家只能望而卻步。
物流阻礙、運營困境、法律風險,種種困難如同一座座大山橫亙在中國企業的出海路上。新時代呼喚著新平臺,而多多跨境應勢而生,正是在這崇山峻嶺間開辟出了一條快速通道,為中國企業出海的主旋律,補足了那道首尾呼應的關鍵和弦。
增長新引擎,從1到10的必然
去年9月,TEMU正式上線,很快就在美國安卓和蘋果應用的下載排行榜上雙雙登頂。
而在當時,外界對這款海外版的拼多多并不乏疑慮。許多人質疑,根植并生長于中國特殊國情下的拼多多,移植海外后,到底能不能同樣靠著“拼一單”的神奇魔力開花結果?
如今,TEMU用三季度50億美元的銷售額回應了一切質疑。短短一年多時間的突飛猛進,也證明了多多跨境不是從0到1的艱難突破,而是從1到10的快速裂變。這里的“1”就是拼多多經驗的“普適價值”,雖然海內外文化、市場、環境差異巨大,但商業經營的底層邏輯卻從來沒有改變。
全世界消費者所關心的無非是兩個,一是產品質量,二是產品價格。而從“性價比”到“質價比”,拼多多在國內發展中,已經積攢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對于供應鏈的把控與優化更是達到了全球領先。從這個角度來看,從TEMU上線的第一天起,就已經蘊含了成功的必然。
現在主導多多跨境的運營團隊,經歷了多多買菜業務的千錘百煉,當他們要在海外復刻這套行之有效的供應鏈體系時,學習和組織成本自然要遠低于其他公司。更低的組織成本,更高的運營效率,帶來了全托管模式的創新,與國內商家更為廣闊的盈利空間。
全托管模式顧名思義,關鍵就在于托管。國內廠家不用再獨自面對各種復雜的國外經營環境,只用將生產好的產品發往多多跨境的國內倉庫,之后從物流到引流,從翻譯到法務,從銷售到售后的整個運營環節,都將由多多跨境平臺完成。
一家山東日照的帽子工廠算了一筆賬,采用傳統跨境電商模式,要在美法俄三國上線產品,就至少得請三位翻譯來運營店鋪,在多多跨境上卻可以直接委托平臺。據其估算,其他跨境平臺的人工、客服、物流等支出能占銷售額比重3成左右,而在多多跨境,這個占比甚至不到1成。
臺州臨海市一家眼鏡公司,今年制造銷售了300多萬副眼鏡,其中七成訂單都來自多多跨境。相比其他平臺3-4%的轉化率,多多跨境的銷售轉化率能夠達到14%,零售利潤更是高出7-8%。另外一家義烏企業,也表示同樣數量的鏈接投流,亞馬遜也要比TEMU貴出3到5倍。
全托管模式讓中小企業可以從繁瑣復雜的海外運營中解放出來,專心提升產品素質,開發新品潛力。在這里,多多跨境幫助企業去蕪存菁,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擅長的領域,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就是這個道理。
“越過山丘”,TEMU的未來值得期待
隨著以TEMU為跳板,進入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拼多多對全國制造業潛移默化的各種影響也在不斷顯現。
今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達1.1萬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出口增速達19.9%。目前,國內跨境電商主體超過10萬家,跨境電商貨物進出口規模占外貿比重,也由5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5%左右。
在國家層面,對跨境電商的發展也越發重視。2022年底,國務院在全國31個省區市,先后分7批設立165個綜合試點區,同時,中國也與30個國家簽署雙邊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今年4月份發布的《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中還明確提出,要“推動跨境電商健康持續創新發展”,“支持外貿企業通過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拓展銷售渠道、培育自主品牌”,“積極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帶動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出口”。
這里的“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其實與拼多多的出海扶植計劃不謀而合。
從過去的經驗里,拼多多深知只有一二產業的發展壯大,才有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生機,整合與擴大產業鏈才是電商運營優勢的根本所在。當各企業之間聯合協作形成集群效應,必然帶動整個行業和上下游的效率提升和產業升級,進而促使產品迭代換新,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
所以從去年以來,多多跨境已深入廣東、浙江、山東、安徽等地的百余個制造業產業帶,提供整合方案,發掘制造業的深層潛力。
多多跨境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前沿技術,幫助國內生產即時了解海外消費的最新動向,實行了一種柔性供應模式,即少量、多次、快速反應。商家可以先以少量產品試水,平臺識別、歸集不同市場需求后,再為平臺商家提供長期、穩定的訂單。
這種靈活性幫助制造企業降低風險,同時有的放矢,針對性地開啟產業擴張與升級。
在湖北仙桃,紡織業一直是當地的優勢產業,但因為長期處于傳統的貼牌出口模式中,升級動力不足,并且缺乏資金支持,所以大部分企業都停留在傳統作坊的階段。而當一批批多多跨境商家帶著資金、技術以及訂單,從沿海城市向內陸擴散,仙桃紡織業也立刻接入了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的快車道。
數據顯示,當前仙桃已發展出服裝加工市場主體1583家,其中服裝企業400家以上、規上企業231家,一年產值457.7億元,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
在跨境電商的新業態中,制造企業通過平臺獲取最新市場信息,促進生產要素的廣泛流通,帶動全行業的效率提升,以更優惠的價格推出更優質的商品,最終贏得海外市場的青睞,從而實現整個商業環節的良性循環。
從去年9月上線以來,多多跨境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已經打入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日出口包裹達40萬個,日均出貨重達600多噸。
制造業是商業之基,隨著中國制造的不斷升級,平臺效率的不斷優化,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些數字還將不斷增長。TEMU三季度50億美元的銷售總額,或許是一年發展時間的極限,但一定不是多多跨境未來增長的極限,更不會是中國制造出海的極限。
多多跨境的效率風暴,帶來的是中國企業的千帆競渡、百舸爭流。免除了運營壓力的后顧之憂,國產品牌終于可以放開手腳,深入海外競逐國際市場。如果說電商出海是獨屬于中國的大航海時代,那多多跨境就像那艘承載無數希望的五月花號,在驚濤駭浪之中,帶著無數中國企業,終將抵達應許之地的大洋彼岸。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