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眼科事件之下,我聽到利己主義者的“犬吠”互聯網+

于是此時相較于公立眼科醫院先走一步的民營眼科醫療機構迎來春天,有數據顯示在愛爾工作的眼科醫生超過 6000 人,國內眼科市場造就了愛爾眼科、希瑪眼科、新視界眼科和德視佳眼科四家上市公司。
"眼底是否變性,很難檢查出來嗎?一點也不難,是眼科一項常規檢查,治療起來也比較容易。一項常規操作,到了愛爾那為什么"不徹底"?我有理由懷疑:愛爾在趨利。因為眼底變性治療很便宜,白內障手術花了兩萬九千元。"
這是艾芬昨日在微博上對于愛爾眼科回應最直接質疑。
"逐利"二字直擊愛爾痛處,當然了,沒有哪個民營醫院成立不為賺錢只為搞慈善,市場本質無可指責,不算什么錯。
只不過對于醫生而言,一切以救人為目的;對于資本而言,一切以逐利為目的,二者本身似乎就存在天然的矛盾。
而當醫生受聘于民營醫院之時,一切決策權是否又交到資本手中了呢?愛爾眼科與艾芬醫生的沖突發生,似乎讓人覺得一些民營醫院的對商業的追求,似乎是大于對醫者本身的職業訴求。
不孤獨的訴求
一個人的訴求背后,通常會站著一群有同樣訴求的人。
縱觀這幾日艾芬醫生與愛爾眼科的對壘,愛爾的回應則顯得有些許顧左右而言他的意味,艾芬醫生擺出證據講手術前檢驗流程不完整,愛爾的回應則是反思手術后流程不規范。
艾芬講術前,愛爾講術后,愛爾似乎回應個寂寞啊。
有趣的是愛爾眼科的兩次回應時間點也拿捏的恰到好處,分別為1月2日凌晨2點43分和1月4日凌晨5點54分。真是難為愛爾的公關了,凌晨還上班,比互聯網公司加班都狠。
旁人看來,艾芬醫生以一己之力對抗市值近三千億的巨頭不免有些慷慨之意,但作為一個患者,我想艾芬醫生大概不想要這種慷慨。
誠然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所帶來的輿論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愛爾眼科一定的壓力。事件對于愛爾眼科的影響也可見一斑,作為上市公司,艾美在2021首個交易日股價閃崩近6個點。
雖愛爾眼科回應并不如人意,但總歸是迫于輿論與股價壓力給予一定回應,而在艾芬事件背后我們發現,對于愛爾而言醫療糾紛絕不是新鮮事。根據天眼查APP檢索顯示,在風險信息顯示一欄上,愛爾眼科多次因醫療損害責任糾紛而被起訴。
2018年1月6日葫蘆島愛爾眼科醫院在治療過程中因疏忽導致劉某左眼失明,經錦州遼希司法鑒定中心鑒定:劉某左眼外傷現盲目5級,評定為八級傷殘。隨后,劉某將葫蘆島愛爾眼科醫院有限公司告上法院。法院一審認為,患者劉某在葫蘆島愛爾眼科醫院有限公司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后又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四級醫療事故,愛爾眼科需承擔主要責任,法院判定愛爾眼科賠償劉某23.63萬元
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2018年9月26日,患者蘇某因雙眼老年性白內障到玉溪愛爾眼科醫院有限公司住院治療,期間進行右眼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人工晶體植入術+玻璃體切割手術,術后出現右眼前房出血、玻璃體腔積血,造成患者右眼白內障術后右眼視力光感、光定位不準。
玉溪市醫學會作出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顯示,蘇某病例屬于三級乙等醫療事故,醫方承擔次要責任。二審中,云南省玉溪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判決,愛爾眼科賠償蘇某醫療費、殘疾賠償金等共計6.04萬元
案列還有很多,不能一一舉例,這些患者他們是不幸的,但同時他們又是足夠幸運的,因為他們在證據充足的情況下得到了法律的幫助,維權成功,而更多的患者則沒那么好的運氣。
在醫療機構面前,患者大多情況下似乎都在扮演著弱勢群體的角色,有理無處申辯。在艾芬醫生事件發酵的同時,在其微博中出現了許多同樣遭受愛爾眼科醫療事故的患者。當然了,社交媒體公共環境下,信息的真假或許有待進一步考察,但在大眾眼里,會把他們當做輿論的失聲者,他們試圖借助艾芬事件帶來的影響力,給同樣遭受不公的自己討還一個公道。
在旁觀者看來,看到的似乎是愛爾對于艾芬醫生眼疾的推諉,發現擁有一定影響力的抗疫醫生在維權路上依舊艱辛之時,普通人維權似乎更遑論能夠獲得成效了,這樣一來輿論情緒自然會比較激烈。而且,醫療事故本身就是一件對于患者極其痛苦的事情,而維權的困難更像是把患者所承受的痛苦進行不斷翻新,每個人都會在這個方面擁有同理心。
當這些夾著痛苦與憤怒的訴求被一件事情引爆,愛爾眼科又該如何面對呢?
"天選"的眼科,誕生土霸主愛爾眼科
愛爾值多少錢?資本給出的答案是3000億。
我們很難相信眼科竟然能誕生出如此龐大的資本巨獸,倘若我們細數愛爾眼科的成長史,或許就能得出一個結論——愛爾眼科可能是眼科民營潮流中最大的收益者。
一直以來眼科在公立醫院的科室體系當中并不顯的出類拔萃,而相應眼科所需儀器價格則極為高昂,動輒上千萬,公立醫院很難把有限的資金撥給相對邊緣的眼科。
而以愛爾為代表的私立眼科醫院一開始就抓住這一痛點,以公立醫院缺乏的高價值眼科設備作為突破點,成功打開國內眼科市場。
在人民群眾經濟水平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隨著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電子設備的興起,居民用眼負擔加重,護眼意識也逐漸增強,更愿意為眼睛的健康進行醫療消費。于是此時相較于公立眼科醫院先走一步的民營眼科醫療機構迎來春天。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統計,我國醫院眼科門急診患者數量從2012年的7357.3萬人次上升至2018年的1.08億人次。國信證券的數據顯示,同期我國眼科醫療市場份額從461億元增長至108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5%。
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造就了2011~2018年民營眼科醫院數量翻了三倍,從235家增長至709家。而相對于民營眼科醫院的快速發展,公立眼科醫療機構依舊處于停滯不前的階段。
在此大背景下,國內眼科市場造就了愛爾眼科、希瑪眼科、新視界眼科和德視佳眼科四家上市公司。其中愛爾眼科更為行業當之無愧的領跑者。
有數據顯示在愛爾工作的眼科醫生超過 6000 人,約占全國眼科醫生的 25%。這意味著四分之一的眼科醫生在為愛爾工作,更意味著在國內的眼科領域幾乎無法跳過愛爾。
這也是艾芬醫生在微博中表示沒有專業眼科醫生站出來為其發聲的根本原因,愛爾已經從各個角度扎入國內眼科根部,成為一個眼科領域土霸主一般的存在。
在互聯網江湖看來,眼科領域因過去種種原因導致的過度資本化,似乎已經有影響民生的跡象,在此背景下民營眼科醫療機構或許應該肩負起醫者本身的社會責任,在盈利與民生保障之間找到平衡點,在輿論中為尋得自身立足之地。
快速擴張VS打磨基礎:快與慢博弈的"魚和熊掌"游戲?
愛爾可能是國內最會玩資本的醫療機構了。
其采用"上市公司+PE"的運作模式,愛爾眼科與PE機構共同成立產業并購基金,上市公司作為有限合伙人,PE作為普通合伙人,向社會募集資金來撬動杠桿,來實現其對收購其他醫院的資金需求。
陳邦在接受投中健康采訪時曾表示,愛爾眼科的出資比例一般會控制在10%-20%之間,大部分錢來源于募資。愛爾眼科會先在體外培育標的,達標者通過現金+股票方式收入公司旗下,業績納入報表,達不到條件的在體外進一步加強培育。
這如同過去戲班培養新人一般,先收攏一批孩子,培養兩年后,是個唱戲的好苗子就留下,拜師入門上戲臺。倘若不是唱戲的材料,就充當雜役或是讓其自謀生路,絕無可能亮相戲臺,更與戲班子幾乎再無瓜葛。
在此背景下愛爾眼科飛速擴張,根據愛爾眼科官網介紹,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目前在中國、西班牙和新加坡擁有3家上市公司,眼科醫院及中心數量達600余家,其中中國內地500余家、中國香港7家、美國1家、歐洲80余家,東南亞12家,中國內地年門診量超1000萬人次。
同時在其極為巧妙的資本運作之下,通過收購不斷擴張其眼科產業規模,上市公司+PE的運作模式,讓愛爾眼科保持著極其穩定的利潤增長率,并帶來逐步升高的商譽。這些素材讓愛爾講好了資本故事,在愛爾股價最高時其市值一度達到3000億
而在愛爾的快速擴張背后似乎存在極大的隱患,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的多次發生或許就在印證這一點。
同時關乎醫療根本的醫生技術水平的把控、醫療硬件的穩定與否等一系列的問題也在逐步凸顯,對于從醫療行業大角度來看,醫療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行業,一個優秀的醫療機構需要時間積累,而愛爾眼科似乎是更青睞快速擴張。企業想快速擴張本無錯,只不過在醫療這個特殊行業,醫療資源是否跟得上自己的擴張速度?答案或許只有愛爾眼科自己知道。
科技自媒體劉志剛,訂閱號:互聯網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轉載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