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最終沒能做成「智能汽車時代的博世」互聯網+
導讀
王軍停職的消息又增添了一絲可信度。
王軍停職的消息又增添了一絲可信度。
2 月 6 日,一張照片流傳網絡,照片中有幾張熟悉的面孔:
阿維塔科技董事長兼 CEO 譚本宏與華為車 BU CEO 余承東在一輛新車前停步交談,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抱著手望向另一旁參觀,還有一些人也入鏡,卻惟獨缺少了王軍的身影。
自和阿維塔以 HI 模式合作以來,華為車 BU COO 王軍便經常亮相阿維塔的現場,并與譚本宏同臺互動,而如今,余承東似乎取代了王軍的角色。
就在幾天前,外界瘋傳王軍已被停職,具體原因不明。
如若屬實,意味著華為車 BU 正經歷自 2019 年 5 月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人事調整,而這也將深刻影響華為智能汽車三條業務模式的未來布局。
01、老將王軍,從開創車 BU 到最后出局
王軍稱得上是華為車 BU 的開局之將。
2019 年 4 月,在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尚未正式建制時,任華為日本運營商業務部部長的王軍,就被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點將召回,籌建和領導這一部門。
1 個月后,任正非一紙文件簽發,車 BU 正式宣告成立,定位于智能汽車部件和解決方案提供商,隸屬于 ICT 管理委員會管理,由王軍出任總裁,最高負責人是徐直軍。
在王軍的管理下,車 BU 開始四處招兵買馬。
一年時間,人數從 200 人擴充至 2500 人,組成了五大核心產品部,分為智能駕駛產品部、智能座艙產品部、智能網聯產品部、智能電動產品部和智能車云產品部等,每個產品部設置了相應的負責人分管,例如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由蘇箐擔任,至此,王軍創建的華為車 BU 基本成型。
有了團隊,有了產品,王軍接下來思索的是如何拓展業務。
在此前,華為主要以傳統的 Tier1(一級供應商)、Tier2(二級供應商)身份向車企銷售電機、電控等單一部件,即所謂的零部件供應商模式,著重的是細分領域每個「點」能力的輸出。
盡管這一模式為華為拿下了奔馳、奧迪、寶馬、比亞迪、一汽、上汽、奇瑞等幾乎所有主流車企客戶,但卻未充分發揮出車 BU 的全部潛力,從智能電動到智能座艙,再到智能駕駛,后者完全具備「連點成面」的能力。
于是在 2020 年 10 月,王軍領導車 BU 開創了另一種更高階的業務模式——Huawei Inside 模式(簡稱 HI 模式),包括 1 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和 5 大智能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云,以及激光雷達、AR-HUD 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為車企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用王軍的話說,整合華為與車企的資源,「從需求定義到設計方案,雙方聯合進行開發」。在 HI 模式下,車 BU 拿下「開門紅」,首先與北汽達成合作,而后又將客戶拓展至長安、廣汽。
正當王軍準備大干一場時,車 BU 組織架構突如其來迎來第一輪重大調整。
2020 年 11 月,華為將車 BU 從 ICT 業務管理委員會劃歸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管轄,同時重組消費者 BG IRB 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 IRB,由此,原擔任消費者 BG CEO 的余承東成為了華為智能終端和車 BU 的總負責人。
有人猜測,這背后或與當年 9 月,美國政府對華為的芯片制裁正式生效有關,該事件嚴重打擊了華為的手機業務(歸屬于原消費者 BG),令其營收大幅下滑。
華為消費者 BG 迫切需要接入容量與手機市場匹敵的其他業務,來挽救自身,而方興未艾的智能汽車無疑是最佳選擇。
余承東入主后,車 BU 內部開始發生變化。
2021 年 4 月,上海車展上,發生了這樣的一幕:
一邊是華為車 BU 總裁王軍和北汽藍谷董事長劉宇共同坐鎮,發布了 HI 模式的首個合作車型極狐阿爾法 S,讓外界興奮不已;
而與此同時另一邊,余承東把媒體請到上海南京東路的華為全球旗艦店,像發布手機一樣,與金康賽力斯共同推出賽力斯華為智選 SF5,宣告了華為汽車業務的第三種模式——智選車模式誕生。
所謂智選車模式是在 HI 模式上更進一步,接近 Tier0 的角色,即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整車設計和智能化解決方案,同時向車企開放華為在全國的零售渠道,觸角延伸至終端銷售,不僅幫助車企「造好車」,還要助力其「賣好車」。
一時間,車 BU 似乎是雙重領導,且 HI 模式和智選車模式像是「各玩各的」。
這種局面也讓公司高層警惕,2021 年 5 月,華為內部很快發文,新增余承東為車 BU CEO,側面為其站臺。
此后,余承東在消費者 BG 的人馬不斷調入車 BU:
2021 年 7 月,消費者 BG 硬件工程與產品開發管理部總裁兼消費者 BG CTO 卞紅林,接替因稱特斯拉在「殺人」而被罷免的蘇箐,出任車 BU 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 而不久前原華為消費者 BG 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文廣也到崗車 BU,被任命為智能駕駛產品部副部長……
在王軍這邊,則是固有勢力的不斷收縮,甚至連自己也被「降級」:2021 年 9 月,華為又發人事任命,王軍轉任車 BU COO、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同時,撤銷車 BU 總裁崗位。
也就是說,這一輪調整后,明確了王軍要向余承東匯報的上下級關系。
如今,消息又傳出王軍遭停職,如若屬實,將意味著原車 BU 創始團隊已全線出局,「新勢力」余承東則完全掌舵。
02、三種業務模式賽馬,華為智選勝出
王軍被停職,對華為而言,似乎只是一次尋常的人事調整。
但在外界看來,反映的是,其帶領的車 BU 業務,尤其是 HI 模式進展不順。
以極狐阿爾法 S HI 版為例,首先是受華為自動駕駛套件供應不上的問題影響,大大延遲了上市時間,這款新車原本預計在 2021 年 11 月份左右量產交付,然而最終交付卻拖到了 2022 年 7 月份,錯過了最好的窗口期。
更糟糕的是,極狐阿爾法 S HI 版在上市后的銷量表現也不盡入人意,2022 年,極狐阿爾法 S 總計銷量也才 6000 多輛,HI 版銷量有多低迷不言而喻。
這樣的成績讓北汽大為不滿,甚至華為車 BU 內部也怨聲載道,直言巨大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據了解,華為在汽車業務上一年投入十幾億美元,直接投入 7000 人,間接投入超過 1 萬名人員。在與北汽極狐合作時,王軍曾透露,團隊幾乎所有人鋪上去,「基本是 All In」。
如此大手筆也導致華為 HI 模式只能有限鋪開,至今也只定了三家合作伙伴——北汽、長安(合作車型是阿維塔 11)和廣汽。
王軍曾向《財經》坦言,短期內沒有足夠人手和資源去支撐更多合作,「由于方案不能復用,華為為每個合作車企都要抽調一支專門的隊伍,成本非常高。」
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華為 HI 模式并沒有標準的解決方案,而是受高定制化所拖累。然而高投入過后,華為并沒有造就極狐阿爾法 S HI 版成為爆款。
「問題很嚴重,如果不能成為爆款,商業模式就不能閉環。」
華為終端智選車業務總裁汪嚴旻在 2022 中國汽車論壇上指出,華為希望憑借智選車業務打破僵局。
2022 年,華為攜手賽力斯打造的智選車 AITO 問界品牌不負眾望,憑借 M5、M7、M5 EV 三款車型,創造了超過 7.5 萬輛的年銷量,并連續幾個月單月交付破萬,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最大黑馬。
更難人可貴的是,智選車業務給華為帶來的創收效應也不錯。
有媒體報道,華為與賽力斯在問界系列的收入分成為 1:9,每賣出一輛 M5,華為大約可以分到 2.6 萬元,而賣出一輛 M7,可以分到 3.5 萬元。
分到的錢中,20% 約為華為的技術授權費,其余均是門店所得,即每賣出一臺問界 M7,門店可以純賺 3 萬塊左右。
HI 模式的黯淡與智選車模式的「風光」兩相對比,推動華為最高層作出新判斷。
業內盛傳,華為智能汽車業務內部在用三種模式賽馬,誰最先跑出來,誰就能在資源上獲得更大的支持。
2022 年,任正非知名的「寒氣論」文章《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中提到: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不能鋪開一個完整戰線,要減少科研預算,??加強商業閉環,研發要走模塊化的道路,??聚焦在幾個關鍵部件作出競爭力,剩余部分可以與別人連接。」
業內人士分析,該言外之意是認為華為車 BU 的 HI 模式要進行改革,從提供全棧解決方案,轉向攻克重點領域,「業務變動,加速了人事調整,王軍或是因此停職。」
而智選車模式勝出無疑讓余承東成為這場人事調動最大的受益方,賽馬結果勝負已分,意味著華為將減少資源內耗,聚集更多資源推動智選車模式的商業化。
03、華為不再對標「博世」,余承東今年會不會造車?
余承東獨掌車 BU 后,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零部件模式、HI 模式業務該何去何從,是否還能繼續保留下去?
在「王軍時期」,車 BU 希望在智能網聯電動車領域成為博世、大陸、電裝、法雷奧這樣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巨頭,王軍曾向《財經》雜志表示,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 Tier1、Tier2 太分散了,沒有巨頭。「行業需要有這么一個公司來嘗試做這件事情,恰好華為具備這個能力。」
然而,余承東對這一目標卻「不太感冒」,甚至還對零部件模式頗有微詞。
2022 年 5 月的粵港澳大灣區車展上,余承東就曾炮轟傳統零部件銷售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時代的要求。
「傳統車廠讓華為做解決方案,切開二十幾個部件分別招標做設計,這樣根本搞不過別人三個部件的集約化、低成本、高可靠性。這種模式非常坑爹。」
他補充說道,按這個模式做的車,體驗之差,就像「心中有一萬頭羊駝在奔騰,內心崩潰的感覺,真的想罵人!」
對于 HI 模式,余承東也并未抱太大興趣。
智選車問界 M5、M7,均沒有上齊「華為全家桶」,在智能駕駛方面,分別選用了博世的 L2 行車方案,以及縱目的泊車方案,而非華為 ADS 部門的方案。
而到了問界 M9,雖傳出或將首次搭載華為 ADS 高階自動駕駛系統,但還同時引入了元戎啟行和輕舟智航兩家外部供應商。
此外,問界 M9 上的激光雷達疑似也將采用其他家的產品:2023 年 2 月 7 日,速騰聚創宣布拿到賽力斯汽車的定點,合作車型將于 2023 年量產上市,與問界 M9 上市時間吻合。
智選車不完全用 HI 模式方案,而另一邊,HI 模式合作車企卻向「成為」華為智選車靠近:
與此同時,華為「智選車」業務也不斷拓圈,新增奇瑞、江淮等合作伙伴。
此外,北汽也計劃與華為聯合研發智選車項目,內部代號 X80,基于極狐平臺,但不會沿用極狐品牌,預計 2024 年上市,屆時將在華為的門店進行銷售。
《IT 時報》2022 年 11 月報道,第一版功能不全的樣車就快要成型了。文中還提到如下細節:極狐內部員工透露,智選車項目尚處于立項階段時,華為就派出十幾人到北汽駐廠,而與極狐對接的華為車 BU 某項目組的外包員工本就是個位數,還一下減少了 70% 以上。
HI 模式與智選車模式,在余承東心中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另一邊,為了應對更多智選車「進店」,余承東還曾在 2022 年 9 月,喊話華為終端主要零售商合作伙伴,表示華為造車會繼續深入,未來店里能售賣的車加一起要達到 12-13 輛。「大家要敢于開 1000 平以上的大店,要不然以后你店里根本都放不下。」
智選車如此火爆,會是余承東汽車事業的終局嗎?
世人皆知余承東有「造車」的野心,但囿于「只有一票」,只能無奈接受華為高層決定「不造車」的投票結果。
2020 年 10 月 26 日,任正非簽發重磅決議,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并發出嚴厲警告「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后來這被視為汽車業務的一道紅線。
不過,這并非完全杜絕了「華為造車」的可能性,決議尚留有余地,在該文件的末尾,顯著標識著: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 3 年。
從車 BU 經過幾輪的組織架構和人事調整可以看到,余承東為了朝著自己偏愛的「智選車」方向前進,幾乎掃清了一切障礙。
如果余承東要下場造車,如今甚至連任正非定下的汽車紅線這個最大的阻礙也將跨過——目前距離決議解禁期只有八個月,時間很快到來。
屆時華為內部將會做什么選擇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王軍此次停職,其離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博世」的目標已經越來越遠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