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六小龍,誰能“躍龍門”?互聯網+

上市不止為了錢。
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楷楷
今年以來,中國AI創投圈掀起了一場靜默的上市競速賽。4月,智譜率先向向北京證監局提交首次公開發行股票;6月,有媒體爆料稱MiniMax正籌備香港IPO。此外,還有更隱秘的消息在AI創投圈中流傳:“六小龍里已經有五家在籌備上市”。
兩年前,ChatGPT點燃全球大模型戰火,智譜、MiniMax、月之暗面、階躍星辰、百川智能、零一萬物被資本捧為“AI六小龍”。
但如今,市場逐漸對大模型祛魅,資本也回歸理性,AI創企和互聯網大廠兩股勢力的站位也有了變化,昔日的AI創企,有的縮減業務,有的轉向垂直領域,有的被大廠收編……大模型行業的發展邏輯已被重新顛覆。
大模型淘汰賽進入殘酷的中場,上市成為了存亡分水嶺。只是,鯉魚躍龍門,躍過未必成龍,躍不過恐怕會沉淪得更快。
01 光環褪色的資本寵兒
2023 年,ChatGPT以現象級姿態席卷全球,國內的科技企業與AI創企爭相入局。其中,“六小龍”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矚目的資本寵兒。2023年,“六小龍”累計融資超過60億元人民幣,占據國產大模型早期融資總額的一半以上。
資本瘋狂下注的邏輯也清晰可見。一方面,“六小龍”抓住了AI風口的時間窗口。智譜、MiniMax前瞻性地布局技術拐點,智譜早在2022年便已經訓練出國內首個千億級別的開源模型,在模型參數量級與工程化能力上形成了領先優勢。
此外,百川智能、月之暗面、階躍星辰、零一萬物都是在2023年上半年成立的,瞄準了資本市場流動性充沛的窗口期。
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曾表示,“我們在2023年2月開始集中做第一輪融資。如果延遲到4月,基本沒機會了。如果時間太早,當時有疫情,也沒有機會,真正窗口期就是一個月。”
另一方面,明星團隊的加持也非常重要,除了像智譜、MiniMax等已有一定技術成果的企業,要獲得投資人的認可,創始人和技術大牛的坐鎮便是砝碼。
曾任谷歌大中華區總裁的李開復在2023年3月籌備零一萬物,僅幾個月便吸引了來自阿里、百度、谷歌等國內外公司的數十位核心成員加入。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也被稱為天才學霸,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六小龍”的崛起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配合,但對它們來說,融資只是“第一關”,真正的市場考驗才剛剛開始。
拐點在2024年悄然降臨,經歷了一年的“燒錢換規模”后,大模型行業開始意識到盲目追求技術參數的時代已經過去,對于投資者和消費者而言,技術迭代和商業化模式反而更為重要,大模型行業的分水嶺開始出現。
在此之后,“六小龍”開啟了分野之路,大家基于各自的技術儲備與戰略重心進行分途探索,并在技術路線、產品矩陣、商業化路徑等方面展開了差異化競爭。
百川智能自2024年起停止超大規模通用模型訓練,轉而深耕醫療垂類;去年底,零一萬物對整個預訓練算法團隊和Infra團隊進行了裁撤,隨后Infra團隊則獲得阿里云offer。
月之暗面、MiniMax更注重C端產品與應用,前者聚焦于長文本與開源技術,后者則持續投入視頻生成、視覺多模態與海外產品。僅有智譜與階躍星辰仍堅持向AGI大模型發力,兩者分別背靠北京市與上海市政府資源,押注政企市場。
AI創企分道揚鑣背后,是互聯網大廠的碾壓式入場。有業內人士指出,有望推出下一代基座大模型的團隊,必須具備頂尖人才團隊和大量訓練數據,這背后需要充足資金和用戶生態的支持,只是互聯網大廠才能滿足這樣的條件。
前零一萬物首席架構師潘欣曾表示,國內第一梯隊大模型公司一年要燒 10 億美金,國際(第一梯隊)一年可能要 50 億美金,訓練一次多模態大模型約需1000萬美金。盡管DeepSeek的出現降低了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成本,但業內認為相關成本依然高昂。
除此以外,人才的流向也至關重要。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爾特曼近日在采訪中透露, Meta 曾向其團隊發出高薪邀約,甚至還有1億美元簽約獎金。2024年里,OpenAI的11 位初創成員中已有9人選擇離開。
在國內大模型行業,技術大牛和企業高管也是頻繁流動。根據智東西統計,今年上半年,“六小龍”中就有 12 位高管離職,不少人才都流向了字節、京東等大廠,大廠的虹吸效應非常明顯。
此外,大廠的生態優勢也不容小覷。比如在數據層面,其可以通過用戶交互帶來更多不同場景的真實數據,且數據標注質量與實時更新能力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在場景應用方面,大廠原有的業務場景也可以為AI提供商業閉環。
02 懸在頭上的“商業化”
所以,在字節、阿里、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大廠躬身入局之后,“六小龍”的先發優勢已被逐漸趕超。來到2025年,“商業化”更成為懸在它們頭頂上的一把劍。
一方面,DeepSeek所代表的開源模型,直接沖擊了原本的大模型格局。DeepSeek在更低成本與開源生態的基礎上,其多個關鍵任務層面展現出與美國OpenAI o1等閉源模型相匹敵,甚至更優的性能。
這意味著從前“六小虎”關起門來做產品的邏輯將被徹底顛覆,開源策略將能吸引更多開發者參與到生態建設中,傳統大模型廠商通過授權費用來盈利的商業模式將越走越窄。
在這場開源與閉源孰優孰略的爭議中,國內大模型企業也迅速改變了態度。比如李彥宏曾表示,“閉源模型將持續保持對開源模型的優勢”,但百度已宣布文心大模型4.5系列免費開源。
另一方面,AI創企在產品層面必須有所取舍。DeepSeek在一夜之間打開了大模型在推理端的“能力上限”, AI創企也開始主動或被動地調整業務方向。
在C端領域,月之暗面和MiniMax一直跑得更快,但大廠也一直在步步緊逼。
今年2月,月之暗面被爆大幅收縮產品投放預算,Kimi的下載量也隨之下滑。與此同時,騰訊元寶宣布接入DeepSeek,并在一個月內砸下約3億元進行投流,同時在騰訊生態全系產品中進行推廣,助推元寶登頂下載榜冠軍。
業內人士指出,跟大廠相比,AI創企沒有自有廣告平臺,流量成本極高,一旦直接對上互聯網大廠,無論是在資金、用戶規模、生態資源方面,都難有勝算。
MiniMax雖然主攻海外市場,但在經歷Talkie的“被下架風波”后,其借道海外,試圖繞過國內市場競爭的做法,顯然也有著很大不確定性。
在B端領域,價格戰則讓不少大模型企業面臨著“不降價沒客戶,降價則沒利潤”的困境。去年5月,字節正式發布豆包大模型,其打響了大廠降價“第一槍”,智譜、豆包、百度、阿里通義紛紛跟進降價。
2025年,大模型價格戰的激烈程度進一步升級,阿里配合新模型,在云服務端積極降價搶市場;月之暗面旗下多款計費模型價格最高下降83.3%;智譜旗下大模型降價幅度最高超90%。
不過,根據《字母榜》報道,有大模型創企市場人員表示,“去年幾家AI創企都是貼錢開發中小規模的企業用戶”。可以想象,一旦大廠加碼補貼,AI創企的客戶沒有和云服務進行綁定,這些客戶也極有可能會被大廠搶走。
《中國大模型中標項目監測報告》顯示,在去年的通用大模型廠商中標排行榜TOP 6中,除了智譜之外,其他均為成立多年的大型公司或者上市公司。
因此,“六小龍”如今的商業化成果,可以說仍是“浮在水面”。即便是堅定的走TOB路線的智譜,其稱2024年前11月商業化收入增長超100%。但據《財經雜志》報道,智譜2024年收入達3億元,虧損卻高達20億元,商業化收入仍未能彌合高額的研發投入。
這樣的故事,資本市場其實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可以說已經“免疫”。上一代“AI四小龍”商湯,其自2018年成立以來一直尚未盈利,在流血上市后,如今市值距離最高點已蒸發八成。如果“六小龍”無法證明可持續的盈利路徑,即便上市也是飲鴆止渴。
03 “第一股”不只是為了錢
事實上,“AI六小龍”已逐漸從輿論場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杭州六小龍”,畢竟資本市場永遠不缺風口。因此,“六小龍”紛紛在今年啟動上市計劃,也有多方面的考慮。
首先,上市募資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這不僅是因為企業自身對資金有著迫切的需求,還有來自投資人的壓力。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再次成為投資市場的焦點,再加上國內對科技股的上市標準會進一步放寬,對于“六小龍”的早期投資人來說,如今正是上市獲取收益的好時機。
其次,成為“大模型第一股”能夠幫助AI創企講“新故事”,延長創企們的生存時間和空間。此外,當OpenAI估值突破3000億美元之際,中國大模型行業也需要本土標桿來錨定市場預期。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亞勤曾表示,AI大模型賽道最終將只剩下10家企業扮演重要角色。零一萬物創始人李開復的觀點則更為激進,他認為中國市場最終可能只剩下DeepSeek、阿里和字節三家主要的大模型公司。
但無論如何,大模型行業最后的勝利只屬于少數玩家,這已經是行業的共識。因此,沖刺“大模型第一股”也僅僅是它們闖入淘汰圈的門票。
李開復曾在采訪中表示,他認為2025年會是大模型公司商業化的淘汰年,如果不能讓技術能夠真正落地應用,就會面臨淘汰的可能性。各家模型各有優勢,核心痛點并非哪家模型在性能上能夠較其他模型高出1%,而是能夠真正落地。
所以,大模型行業的未來,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什么樣的產品才是用戶需要的?目前來看,大模型行業的技術仍在迭代,場景仍在拓展,商業化的探索似乎還沒有終點。
2025年,人工智能行業的風口從基礎大模型轉向了具身智能及Agent等應用領域,智譜、MiniMax、月之暗面、階躍星辰等也紛紛跟隨,在智譜之后,月之暗面和MiniMax均發布通用Agent產品。
不難看出,在大模型技術迭代路上,各企業都不敢放松,畢竟在這場科技競速中,勝負手往往藏于下一次算法迭代的未知變量里。
當所有人都在牌桌上All in時,沒人敢保證下一張是王牌還是鬼牌。因此,無論是暫時領先的玩家,還是全力沖刺的追趕者,一切都還有可能。
所以,上市只是第一步,如果想要搶到更多的蛋糕,大模型企業就要真正把錢花到刀刃上,迎接這場關于技術、應用、場景的效率之戰。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