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京東之間的“田忌賽馬”,價格戰趨向無限互聯網+

2012年京東蘇寧價格戰,這次蘇寧向京東發起的價格戰,而蘇寧直接朝京東打響了618電商價格戰的第一槍。
距離618促銷節還有20多天,各大電商平臺就已經忍不住了,在5.25日這天紛紛開發布會,宣布各自的618促銷活動開啟。各大電商平臺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濃,而蘇寧直接朝京東打響了618電商價格戰的第一槍。
5月25日下午,蘇寧易購舉辦“零售風暴2020”主題發布會,蘇寧易購副總裁顧偉表示,將在本次618中啟動“J-10%”省錢計劃,承諾針對家電、手機、電腦、超市類目,比京東百億補貼商品到手價至少低10%。同時推出“千百萬”爆款計劃和“1v1”服務計劃。
同日,京東集團副總裁韓瑞在618發布會上表示,“今年的京東618將推出超級百億補貼、千億優惠和百億消費券,這會是史上優惠力度最大、購物體驗最佳、新品發布最多、品牌增長最強的一次京東618。”
一個是要比對方便宜10%,一個要打造最簡單實惠的618,這次蘇寧向京東發起的價格戰,讓人回想起了2012年京東CEO劉強東在微博上挑起的價格戰。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一樣是優惠10%,一樣是京東蘇寧,不一樣的是之前京東攻,蘇寧守,如今蘇寧攻,京東守。攻守交換的蘇寧、京東,此次價格戰又意欲何為呢?
一、價格戰在前,營銷在后,“田忌賽馬”式價格戰
“讀史可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電商價格戰由來已久,在電商格局尚不是現在的巨頭鼎立階段,京東就挑起了多場價格戰。
2010年12月,京東CEO劉強東就開始在微博上挑釁當當網的圖書業務,和當當網在圖書業務方面開展價格戰,劉強東在微博放出“狠話”,圖書業務三年五年不賺一分毛利,以應對圖書電商當當網的低價策略。當當網宣布斥資4000萬進行3C、百貨、圖書的降價促銷,京東隨后跟進8000萬元的促銷。
2012年8月,劉強東在微博上宣布“京東大家電三年零毛利,所有大家電要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10%”。隨后,蘇寧易購執行副總裁李斌下午四點回應,蘇寧易購所有商品價格必然低于京東,任何網友發現蘇寧易購價格比京東高,會得到調價賠付。同時,國美回應要比京東便宜5%,當當、易迅也加入戰局,開始電商行業的價格混戰。
這兩次價格戰被封為價格戰的經典案例,彼時一身銳氣的劉強東帶領著京東四處征討,電商行業之間價格戰頻出。
價格戰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同質化嚴重的行業中容易出現,受限于行業的成長空間和價值空間,搶占市場是引發價格戰的一大主因。
而今我們再去回顧這段歷史,不難發現京東挑起的價格戰更像是一種“田忌賽馬”式價格戰,同時價格戰是表,營銷是里,主要是為了搶占市場。
京東是以3C業務立身,而價格戰中,3C業務往往是最后出戰的。第一次價格戰,京東以弱勢的圖書業務碰圖書電商巨頭當當網,第二次價格戰,京東以當時還不怎么強的大家電業務對標線下家電巨頭的蘇寧國美。
早期的電商平臺都在向全品類發展,而以“部分業務”去對抗對方的“主要業務”,無疑是場不錯的營銷。這些價格戰將自己的弱勢業務拔高到和對方強勢業務一個水平,提升自身品牌隱性價值的同時,也滿足了大眾的圍觀欲,蘇寧、國美、當當們的應戰,也是一種增加品牌影響力的營銷。
2012年的價格戰之后,網易的數據顯示,其中,蘇寧易購的流量漲幅達驚人地706%;國美的漲幅同樣不小,達到了463%;京東的漲幅雖然不如蘇寧易購和國美,但也有132%的高漲幅。
世事變幻,電商格局已不是當年之景,當當退市,拼多多崛起。電商界成三足鼎立之勢,國美蘇寧兩大線下巨頭早被線上的阿里、京東、拼多多甩在身后。
蘇寧在今年618又開始向京東宣戰,同樣是10%優惠。京東和蘇寧比之八年前,位置互換,而這次京東沒有像蘇寧一樣正面硬剛。
這次的價格戰,蘇寧一槍好似打在了棉花上,是京東沒了當初的銳氣不敢應戰,還是蘇寧的攻勢不足以撼動京東的根基,不用應戰呢?
二、步兵蘇寧vs騎兵京東,比拼的是硬實力
蘇寧易購、京東商城都是國內重資產模式電商的代表,不過按軍種來分,蘇寧算是重甲步兵,京東算是重甲騎兵,他們都有什么不同呢?
從基礎來看,根基不同,發展方向不同。蘇寧由線下到線上,京東由線上到線下。蘇寧在線下有諸多實體店,去年又收購了萬達百貨和家樂福,線下店是其根基,電商起步也是為了防止線上店對線下實體店的沖擊。京東自建倉庫物流,做電商較早,在近年的“無界零售”布局中,打出“在線下再造一個京東”的口號,向線下開拓。
從供應鏈來看,蘇寧易購和京東商城都是B2C電商平臺,自營是雙方電商平臺的主要經營模式。
蘇寧易購立足于線下實體店,在供應鏈方面多是憑借線下店的經驗發展而來,也足夠強。但蘇寧的供應鏈總給人一種臃腫繁雜的感覺,在2019年6月份宣布收購家樂福之后,到11月末上線家樂福旗艦店,今年二月份才接入家樂福一小時到家服務,在供應鏈整合方面有待加強。
而京東在線上經營多年,其智能供應鏈在疫情期間作為新基建的代表,亮眼表現頻頻出現。近年來,連續投資五星電器、迪信通、國美等企業,使自身線上線下優勢結合,實現供應鏈的整合互補。
從物流方面來說,京東更具品牌優勢。京東一直視物流業務為自身的護城河。京東物流早期通過次日達、當日達等業務,在消費者心中構建強大的影響力。
京東和蘇寧都是自建物流,疫情期間,兩家物流都能正常運轉,這主要得益于他們的基礎建設。蘇寧2017年收購天天快遞,加強自建物流建設,倉儲面積朝1000萬平方米,并制定2020年倉儲總面積達2000萬平方米的計劃。截至2020年3月31日,京東物流倉儲總面積約 1700 萬平方米。
雙方在物流基建方面都很強力,但在新基建方面,京東的優勢就凸顯出來。疫情期間,京東物流根據大數據分析,經由自身構建的智能化供應鏈,對生活必需品、醫療用品調配有度。
從流量來說,各尋渠道。根據天眼查顯示,蘇寧易購在2016年獲得阿里巴巴283億的戰略融資。蘇寧從此開始了和阿里巴巴的聯姻,在天貓開設旗艦店,在淘寶天貓引流。
而京東2014年就和騰訊合作,在qq、微信開設一級入口。2020年5月26日,京東又和快手達成深度合作,在快手小店內購物不用跳轉到京東app。
蘇寧的流量渠道是從電商到電商,但是僅靠旗艦店引流,流量有限。京東錯失騰訊的社交流量,被拼多多搶占,而今,京東深入下沉市場,希望快手的社交流量能為自己打開下沉市場帶來新的開口。
從財報公布上一季度的數據分析,雙方都面臨一定的問題。
京東受疫情影響較小,一季度,京東集團凈收入為14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7%,但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0.7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3億元凈利潤也有大幅下降。后疫情時代來臨,京東第二季度的可持續增長性受到懷疑。
而蘇寧根基在線下,線下實體店受疫情沖擊較為嚴重。一季度,蘇寧易購實現營業收入578億元,同比下降7.0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5.51億元,同比下滑505.45%。
蘇寧面臨著疫情造成的虧損,還面臨著去年戰略擴張帶來的隱患。去年收購萬達百貨和家樂福近乎“大躍進”式的擴張,經受疫情之后,蘇寧的盈利能力受到懷疑。而且從營收已經可以看出,蘇寧差京東已經很多了。
結合以上分析,不難發現,蘇寧和京東許多業務有重合。宏觀經濟學中有一種理論是,如果你的產品沒有可持續的差異化,那么就會出現價格競爭。蘇寧向線上,京東向線下,兩家在發展的過程中同質化情況嚴重,就會引起價格戰。
而且蘇寧京東在經歷疫情之后都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是蘇寧,虧損嚴重。同樣是重資產模式,蘇寧就像是個重甲步兵,極速擴張的線下帝國是其立身的資本,也是其發展的束縛。而京東則像是個重甲騎兵,長期在線上的發展使其能快速整合資源,在公司各個戰略協作上,配合得當。
從宏觀角度來看,618年中大促作為后疫情時代遇到的第一個購物節,意義上已經超過了普通的618、雙11。一眾電商平臺都希望借這次618證明自身平臺的實力,期待能夠改變電商間的格局。蘇寧大概就是因此率先發起價格戰,為自己的“618”活動造勢。
三、價格戰終局——無限戰爭
今年遭受疫情影響,上游供應鏈處于供大于求狀態,市場需要提高社會購買力、擴大內需,平臺需要流量,價格戰也就應運而生。價格戰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是市場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移動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獲取流量成了互聯網江湖中最大的斗爭。而價格戰,無疑是獲取流量的一種捷徑。
蘇寧點名京東發起的價格戰,本質上和京東2012年的發起的價格戰一樣,都是基于大眾的“窺探欲”,來做的營銷,是為了獲取流量。根據蘇寧發出的戰報,此次價格戰的效果還是不錯的,首日“J-10%”補貼商品訂單量增長426%。
在互聯網行業,獲取流量實質上就是搶占市場,而搶占市場是價格戰發生的主要原因。通過立足場景、錯位競爭發展起來的企業,開始不安于現狀和天花板限制,向多元化發展。比如拼多多拓展五環內用戶,京東開設京喜進軍下沉市場,這些舉措往往伴隨著價格戰。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電商行業爆發價格戰已是必然。拼多多在2019年6月開啟的百億補貼是電商平臺之間價格戰的第一沖鋒號,淘寶聚劃算在雙12應戰,京東京喜也一直把百億補貼單列一個入口。這個618,京東又推出超級百億補貼,蘇寧則宣稱戳破百億補貼,聲稱無套路。
而電商平臺的價格戰中間的貓膩,由來已久。在價格戰之前把原價提高,再降價,是通用的套路,在2012年的價格戰就被各大電商平臺玩過了。雙十一各種優惠券、滿減算法也讓消費者頭疼,套路太多。
這些貓膩、套路總伴隨著一些欺騙。早期價格戰的結束通常以政府介入收場,2010年京東當當大戰,以新聞出版總署介入結束,2012年京東蘇寧價格戰,以發改委介入結束。
2012年的價格戰經過發改委調查,發現電商價格戰存在價格欺詐。京東宣稱的零毛利在抽查的商品中并沒有做到,京東和蘇寧的比價10%,也因為款式重疊少,只有個別款可以比價,且大多同價。如今京東不再回應10%優惠估計也是吸取之前的經驗。
如今,各大電商平臺之間的價格戰仿佛陷入一種囚徒困境,誰先停下來補貼,誰就淘汰出局。而長期的價格戰會演變為平臺的品牌競爭、服務競爭。蘇寧此次618發布會提出的服務戰或許也有這方面的考量。
國內企業競爭同質化情況嚴重,是國內市場“無限價格戰”的原因。而持續的價格戰會淘汰掉空有一副“花架子”的企業,各個企業的品牌、服務、質量、技術會得到提高,同時促進中國市場經濟的提高和進步。
互聯網江湖上關于價格的無限戰爭會持續下去,但長期的價格戰無異于“飲鴆止渴”,低價會降低企業的利潤,導致企業在研發、技術改造方面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少,發展力不足。
著名經濟學家曼昆曾在《經濟學原理》書中從經濟學的角度科學地證明了價格戰是消費者選擇的必然,價格戰作為一種殺傷力強、短平快的市場競爭手段,會被多次使用。
價格戰要有,但要適度。
財經自媒體“藍莓財經”,訂閱號:藍莓財經,個人微信號:18500928579,轉載保留版權,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