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1年了,曠視科技終于要上市了?互聯網+

AI企業IPO需要一次從技術到產業的,率先上市的AI視覺企業估值可能相對來說要高一些,資本市場對于AI企業價值判斷回歸理性。
近日,根據北京證監局的一份公告顯示,曠視科技擬以CDR(公開發行中國存托憑證)的方式上市。
曠視科技一路跌跌撞撞,終于走到了資本市場的門前階下。
從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2017年透露以上市為目標,到2019年赴港IPO推遲,再到如今接受輔導意欲登陸科創版,這條艱難的IPO之路,曠視科技已經走了3年。
如今,AI風口已過,市場趨于理性,也為此次曠視科技上市的結果,籠上了一層陰影,屢次謀求IPO的曠視科技,也迎來了下一個命運的轉折點,
01 持續虧損、場景化落地不足,曠視科登陸創版容易嗎?
據天眼查App融資信息顯示,曠視科技最近的一輪融資發生在2019年5月份,投資方包括阿里巴巴、中銀投資等。從融資次數上來看,從2011年到2019年,曠視科技已經獲得7輪融資。
無論是資本市場的需求還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持續虧損、AI技術場景化落地不及預期的現實下,上市似乎成為曠視多輪融資后的唯一出路。
根據此前曠視方面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16 年至 2018 年曠視科技年收入分別為 6700 萬元、3.132 億元、14.269 億元,呈迅速增長態勢,但與此同時,虧損也在迅速上升。
從2016年到2018年,曠視分別虧損 3.428 億元、7.59 億元及 33.51 億元。截至 2018 年 6 月 30日及2019 年 6 月 30 日止的半年內,虧損分別為 7.29 億元及 52 億元,同比增加 613.3%。
持續虧損之外,公司的現金流狀況也似乎沒有那么理想,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流金額的分別為-1.5億元、-7.2億元和-6.7億元,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這也從側面透露出曠視科技
在場景化落地方面,曠視似乎也面臨著增長動力不足的困境。
實際上,AI視覺場景化應用的場景十分有限,較為成熟的場景應用主要集中在金融和安防領域,其次則是智慧城市領域,前者市場增量不足,增長空間有限,后者雖然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行業競爭環境不容樂觀。
根據去年遞交的招股書顯示,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在曠視三項主要收入中占比最大,2019年收入占比更是達到了,營收更偏向to G,在巨頭扎堆發力智慧城市的今天,這意味著曠視必然會面對更加強大的競爭對手。
在G端市場,互聯網網巨頭比往往比創業企業更容易獲得G端用戶的信賴,在市場競爭中也處于相對優勢地位。這也意味著在G端市場,曠視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其實是很大的。
其次,在AI技術產業化落地比較成熟的安防領域,曠視科技也需要與海康威視、大華科技等“土著巨頭”們直接競爭,相比前者,后者的行業積累更深,曠視科技要想大范圍的爭奪市場,恐怕也沒那么容易。
曠視方面也曾表示,“我們所經營的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且在多個主要業務領域面對競爭。倘我們未能在現有或日后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則我們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或會受到重大且不利影響。”
在向善財經看來,在當下的產業、資本環境下,一線的計算機視覺公司技術本身沒什么特別明顯的差距,真正場景落地比拼的其實是企業級市場的關系和渠道。這意味著AI視覺公司的估值邏輯,將從“產業估值”逐漸轉變為“財務估值”。
所謂“產業估值”是指, 在資本市場對于企業的價值判斷中,更多依據市場規模,以及企業所占有的市場份額以及技術優勢來確定企業在二級市場的價值基數。更偏重企業未來的增長空間。
而“財務估值”是指,依據公司現階段的財務指標,比如一個周年(可能三到五年)盈利增長、現金流狀況,以及業務營收增長等來判斷公司的實際價值。相較而言前者更注重公司本身的成長性,而后者則能更加真實的反映出公司的實際價值。
資本市場對于AI企業價值判斷回歸理性,也意味著以往AI公司“講好故事”就能得到一個不錯估值已經成為過去。換句話來說,對于迫切想要IPO的曠視科技來說,即便艱難上市,也可能很難有一個相對較好的市值表現。
02 從技術造勢到商業化進階,AI企業IPO要補的課還很多
從前幾年的AI融資潮,到如今商湯、曠視、云從、依圖這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四小龍”先后謀求上市,都繞不開一個問題:商業化應用成為行業主基調之后,如何進一步滿足投資人的預期。
實際上,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型產業,AI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的短期價值一直以來都是被高估的,人工智能產業一直以來造的勢太大了,而在落地方面,已經落地的商業化場景確實也有,但遠遠沒能達到投資人和公眾的內心錨定。
因此,AI企業IPO需要一次從技術到產業的“商業化進階”。
換句話來說,AI技術公司要想真正成為一個“高價值商品”走向二級交易市場,要補的課還有很多。
比如,在產業化落地的過程中,如何處理AI技術產品應用中與公眾隱私之間的關系。
2019年8月份,曠視科技因推出課堂上監控學生的AI產品被質疑涉嫌侵犯隱私,彼時,曠視方面回應稱網 傳課堂行為分析只是概念演示。雖然曠視方面的回應還算的上及時,但是屢次精準地踩上“隱私地雷”,也容易給人營造出一種“曠視不注重隱私保護”的印象。
如今已經逐步應用的“數據AI”技術已經很大程度上為我們的生活創造了巨大的便利,如線下人臉識別支付系統的便捷性體驗、安防領域的AI人臉識別應用有效提高安檢效率,基于用戶數據畫像的數字化營銷等。
但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并沒有一種有效的“數據黑盒”機制來保證個人數據的絕對安全,如何去處理AI視覺技術應用與隱私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曠視而言可能是一個新的課題,
去年9月份,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在一次演講中提及,在早期幫助曠視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伙伴,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
李開復的一番言論,把曠視科技隱私保護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隨后螞蟻方面回應稱“隱私保護是螞蟻的生命線和紅線,任何時候都不會違背”。
曠視科技方面也回應稱不會主動收集終端用戶的任何個人信息”、“一直高度重視數據隱私安全保護”。雖然曠視對于外界的質疑及時給出了回應,但是否能夠徹底打消用戶對于隱私安全的疑慮仍然不得而知。
在向善財經看來,屢次因隱私保護受到外界高度關注,可能會對曠視科技ToG業務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而隱私問題也可能是曠視IPO之路上的一個關鍵節點。
實際上,AI技術G端層面的應用可能比B端更在意隱私保護。比如此前曠視被曝出的課堂監控風波,雖然事后曠視方面給出解釋,但輿論上的影響很難完全消除,這意味即使在常規的安防領域,曠視恐怕也很難再打開教育市場。
“隱私問題對業務上的影響,也可能會進一步傳到二級市場,比如在準入階段,監管部門可能會進一步考察企業在隱私方面可能會存在的問題等等。”有投行人士對向善財經表示。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即便在IPO這件事上,曠視科技也面臨著競爭對手的壓力。
在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中,云從科技和依圖科技也在籌備上市事宜。去年8月份,云從科技正式開始IPO輔導,12月份獲首輪問詢。依圖科技去年9月份啟動上市輔導,11月份上交所正式受理其可創辦IPO申請。
“在估值上,先上市的企業可能會有一定的優勢。”上述人士表示:“一般來說,在缺乏足夠的參考系的情況下,率先上市的AI視覺企業估值可能相對來說要高一些,而后上市的企業由于已經有了可靠的參考目前,在估值上可能也會相對保守。”
等風不如造風,要把投資價值轉化為市值、估值,必須讓資本市場看到實打實的成績。這意味著在做好G端業務與B端業務之后,如果能充分挖掘C端市場的前者價值,獲得C端市場認可,這就有可能實現升值。
具體來看,要堅持小眾路線,深挖AI視覺硬件產品的價值,避免與主流廠商直接競爭,另一方面,C端購買者的議價能力也比較弱,不像其它成熟類產品,市場價格早已穩定下來,容易獲得更高的利潤。
總體而言,上市不是科技創新企業的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對于曠視科技而言,此次IPO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不過相比IPO之后的市值,也許AI技術與市場需求的融合以及C端大眾人群的隱私、體驗等方面的聯系,可能是更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向善財經原創稿件,訂閱號ID:IPOxscj,商務轉載合作聯系:a913613543,轉載保留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