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造車,樹葉過河?互聯網+

恒大汽車似乎就是如此,恒大汽車就差汽車了,問題重重的新能源汽車。
如果一個明星,自帶話題和爭議,想必做夢都能把自己笑醒;而一家企業某項業務如果一直存在爭議,企業公關們可能晚上都愁的睡不著覺。
如今看來,恒大汽車似乎就是如此。
近日,新華社撰文評論: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存在“虛假宣傳”“虛火過旺”隱憂。文中點名了恒大汽車未有量產車在售,卻市值高達5000億港元的情況。而后,恒大汽車股價一度跌超過15%,這不免讓人猜測這兩件事之間是否存在關聯。而在輿論方面,自從恒大宣布造車以來,爭議似乎也一直沒有停過。
那么問題來了,跨界做新能源汽車的企業這么多,為何恒大汽車就如同自帶“招黑”體質般飽受輿論質疑呢?
根不正,苗不紅:偏離錨定認知的跨界組合?
只說恒大汽車的成績,咋一看還不錯的樣子,但這里面汽車業務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呢?這一點值得我們去仔細推敲一番。
前不久,恒大汽車發布了2020年業績,在沒賣出一輛車的前提下,實現營收154.87億元,同比大漲175%,毛利潤26.95億元,同比增長43%。略顯尷尬的是,汽車業務營收僅占到總營收的1.21%。
只是起了個帶汽車的名字,收入什么的全靠其它?大眾對其造車能力產生質疑或許也是自然而然的。
去年7月,恒大健康(0708.HK)發布公告,公司更名為“恒大汽車”。不是說改了名,過去的業務成績就轉嫁到了汽車業務上。舉個可能不恰當的例子,一個娛樂類自媒體大V,突然改名發力科技自媒體,我們能把過去娛樂內容成績算作他發力科技圈的成果嗎?顯然不能。
事實上,大眾對于恒大造車這件事一直都持有懷疑態度的,原因或許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地產行業與汽車行業在大眾認知中距離過于遙遠??萍脊尽斑^江”,靠的是自己的技術、數據。而地產公司“過江”,靠什么呢?本土資源?背景?資金?房子多?還是只是政策推動下如同“樹葉過河”?
事實上,只說過去根正苗紅的國產造車勢力,其實都具備足夠強悍的本土化資源,但在品牌深度上一直沒有超越合資品牌外資品牌。原因大家都知道,缺少的其實是供應鏈技術的沉淀和關鍵技術的突破,這真的需要時間去灌溉的。這么多本土車企尚未解決的難題,半路出家的和尚就能避免這些問題發生了嗎?或許不太可能吧?
所以說,大眾對于地產公司造車產生懷疑或許也是很正常的。甚至網上有聲音稱恒大造車可能在“以造車之名,給地產業務拿地為實”。此前,金浩生活服務(江蘇)有限公司以底價7.04億元的價格拿下了兩宗住宅用地,俊江新能源科技(江蘇)有限公司以底價1.38億元拿下一處工業用地。據天眼查App顯示,前者為恒大汽車旗下子公司。而后者則已經更名為恒大新能源汽車(江蘇)有限公司。
當然了,看好恒大造車的聲音也有很多,不過這些論調也都是圍觀看客們的猜測,具體真相如何恐怕只有恒大汽車自己知道。
另一方面,恒大汽車似乎并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成績出來,而且整個新能源汽車領域,表現的似乎也并不太令人滿意。
3月25日,恒大汽車召開發布會,發布了一系列造車進展,但量產車仍然遲遲“難產”。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沈暉在其微博曬出了2020財年恒大汽車主營構成,并稱“恒大汽車就差汽車了”。
本身沒能量產,再考慮到整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現狀,或許也加深了大眾對恒大等造車新勢力的懷疑。
根據市場監督管理局的一份數據顯示,2020年新能源汽車因三電系統缺陷召回占召回總數量的31.3%。主要問題集中在充電速度與宣傳不符、電池質量問題突出等方面。量產車上市多年后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現問題,沒有任何一款量產車投入市場的恒大汽車就能做好嗎?
“動力電池等核心技術的不足,一直都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薄弱環節。現在不少企業其實沒有耐心也不想去做基礎研發,甚至都沒有長期打算,只不過借助政策東風做些事而已?!蹦耻嚻蟾吖芩钨t昆如此說道。
當然了,這一觀點可能有失偏頗,但不失為外界對新能源汽車地產勢力的一種態度。
如今,新華社的點名批評,再次激發起了大眾對恒大汽車的懷疑,能否證明自己?或許也只有依靠恒大自己了。
持久力存疑:燒錢的新能源汽車遇到資金謎團的恒大
談及恒大,人們下意識的會覺得作為房地產商應該是不差錢的,但考慮到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的大環境,或許會讓人對其資金能力產生懷疑。
關于恒大的資金情況,市面上關于恒大這方面的謠言也一直不斷。
去年9月24日,一份疑似恒大集團向廣東省政府提交的《關于懇請支持重大資產重組項目的情況報告》在朋友圈刷屏。
《報告》顯示,恒大集團希望政府協調推進恒大地產借殼A股上市公司深深房事項。并提及,恒大集團負債過高,截至2020年6月30日,恒大集團有息負債余額達8355億元。如果恒大地產不能按時完成重組,可能導致現金流斷裂,引發“金融系統風險”。
當然了,恒大方面很快表示這是謠言,但辟謠這件事往往比謠言傳播難的多。雖然是謠言,但在很多人眼中可能會覺得無風不起浪,恒大與蘇寧的200億的故事早已在坊間流傳,而且,近些年國內房地產企業給大眾的印象似乎的確是負債率有些高了些。
此外,從一些細節表現來看,地產公司似乎過得并不怎么好。
有自媒體人曾透露,某國內頭部地產企業跟自媒體合作,開支票結算,一年后才能兌付現金;而網易也曾有過靠信息流向綠地討債的行為引發熱議。
眾所周知,在疫情的影響下,房地產銷量大受影響,資金回籠渠道受阻。根據貝殼研究院統計,2021年2月,房企境內外債券融資共發行46筆,較上月減少88筆,發行規模約480億元,環比減少近七成,同比減少近三成。2021年1月至2月,房企境內外債券融資累計約2072億元,同比下降10.2%,降幅較2021年首月的3.5%持續擴大,房地產的融資規模也在下降。
開源節流,回籠資金,似乎成為房地產商共同的選擇。而另一面,造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又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新興產業。近日,雷軍在宣布小米進軍造車市場時就提到造車的燒錢、周期長等問題。即便恒大真的不差錢,可沒有經歷時間的打磨,要想取得成效恐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恒大汽車目前的實力,是否可以與自己的市值劃等號,大眾對此表懷疑態度或許也很正常。
用力過猛的公關宣傳:營銷宣傳沒錯,但切忌捧殺自己
恒大汽車到底怎么樣,大眾了解的途徑只有恒大公關到處散發的公關稿。只不過就目前我們看到的信息來看,或許容易加重外界對其實力的懷疑。
汽車界新人可以通過營銷擴大自己的品牌存在感和影響力,但是一些宣傳內容或許不排除存在夸大、粉飾的可能。
譬如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恒馳追上特斯拉可能只是時間問等等描述。一家從來沒有造車經驗的地產商,突然喊起這樣的口號,或許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難以置信。
難道地產大鱷給自己定的小目標都是這么高的嗎?
事實上,從營銷的角度來看,一個造車新手,尚未有大量汽車量產,就直接叫板行業頭牌,這種對標,似乎存在高級黑的成分,明顯不一個層級的吹捧。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一個身高一米六的人,原來壓根沒怎么摸過籃球的人突然打球,然后說他籃球打的非常贊,可以跟喬丹一決高下,這是夸人的話嗎?略顯尷尬的是,這話還是自己放出去,讓人吹噓的。
也或許正如那句話所說的:一個人越是炫耀什么,越是說明內心缺少什么。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這種可能涉嫌過度贊譽的描述,是否有可能將整個新能源汽車發展帶偏呢?這一點或許需要提高警惕。
我們不妨假設這樣一個場景,如果恒大新能源汽車以后量產了,產品或許還不錯,但遠沒有達到自己之前宣傳的樣子,人們或許會因此認為“國產新能源汽車不行”。就像之前將山寨貫徹到底的眾泰,在國際上也受嘲笑。
政策鼓勵新能源汽車的初衷,其實也是為了讓國產車有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對整個工業層面可以說是意義重大。玩家應該腳踏實地,從基礎做起?,F在政策利好人心所向其實是國產品牌爭氣的時候,不要消費公眾的國貨情懷。
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似乎充斥著各種亂象,
除了“企業還沒賣一輛車市值就幾千億”、“虛假宣傳”、“虛火過旺”等問題之外,新華社點評新能源汽車時曾提到,理想ONE新能源車斷軸事件中,車企先以“硬件優化升級”搪塞,后在公眾壓力下才承認存在設計缺陷;在多起特斯拉電動車無故加速造成事故中,特斯拉均試圖將事故原因歸結為車主誤操作,今年1月特斯拉新車斷電事件中,企業竟“甩鍋”國家電網。
問題重重的新能源汽車,無疑給那些對新能源汽車充滿熱情的人群澆上一盆冷水。過度吹捧,造成人們對品牌的期望值也高,如果能實現萬事大吉,可如果實現不了,這對于國產車形象可能是一次傷害,這中間的心理落差或許需要有品牌去承擔的。
事實上,新華社對新能源汽車“虛假宣傳”“虛火過旺”的點評,其實也是對行業過去一段時間浮躁環境的撥亂反正,引導新能源汽車回歸基礎工程,踏實造車。
就像之前央視停播在線教育廣告,教育是民族的未來,對在校教育廣告的肅清,其目的就是讓企業把重心從營銷轉移到教學質量上。
而汽車被譽為工業的皇冠,如今新華社嚴厲批評新能源汽車行業亂象,其實也是為了引導玩家回歸產業本質,摒棄攀登路上存在的種種浮躁,真正造出高品質高水準的國產新能源汽車。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