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洲丝袜传媒另类_日韩在线免费视频_国内一区在线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別被鍵盤俠混淆了視線:外資不等于外企互聯網+

深眸財經 2022-05-10 12:41
分享到:
導讀

互聯網企業,都被外資左右了么?

互聯網企業,都被外資左右了么? 作者:易牟 原創:深眸財經(chutou0325) 外資,就是豺狼? 這段時間,關于丁香園的討論熱度十足。五一期間,偶然在家翻看了一下那一篇挑事的文章和評論,卻發現很多人竟然被帶了節奏——外資就是豺狼,有外資入股的企業就是外國的代言人。 這,未免太匪夷所思了。 事實上,中國的互聯網科技企業中,有外資入股的絕對不少,且大多還是第一大股東,難道它們都被豺狼控制了么? 但很快,我找到了癥結——原來,大部分人對互聯網公司的歷史和VIE架構缺乏了解,所以被輕易帶了節奏。 剛好,五一期間因疫情窩在家,閑來無事寫了篇稿子,可以一起來探討一下。 一、互聯網企業,為何“含外量”高? 在這之前,先給大家講幾個八卦。 1998年,馬化騰和張志東等幾個同學創辦騰訊,并在次年開發出了OICQ,也就是后來的QQ。  隨著用戶迅速增長,服務器的負載一次次瀕臨極限,但由于沒有商業模式,沒有收入,他們掏空了家底,甚至靠倒賣電腦賺差價、幫政府開發網頁,但賺來的錢壓根不夠維持QICQ的運轉。  馬化騰決定賣掉騰訊,找到張朝陽,想把QQ以50萬賣給他,張朝陽一口回絕,說你這東西能值50萬?找到丁磊,但丁磊也看不上,接著他又找到了雷軍,雷軍呵呵一笑拒絕了。 幾乎所有接觸過馬化騰和曾李青的人都表示“不理解騰訊技術和無形資產的價值”,有的則提出只能按“有多少電腦、多少桌椅板凳來買”,當現金流幾乎斷絕的時候,幾位創始人不得不四處找朋友借錢,當馬化騰提出能否用騰訊股票來還債時,他們都婉轉拒絕,甚至有一位還慷慨的說:“你真的沒錢了,不還也可以,不過我不要你的股票。” 一直到2000年4月,馬化騰修改了6次商業計劃書,用40%的股份,從IDG和盈科數碼(小超人李澤楷)那里拿到了220萬美元,渡過一次危機。當2000年底它再一次山窮水盡時,南非一家叫MIH的公司入股,讓騰訊掙扎熬過了生死線。 相似的故事,還發生在阿里巴巴、網易、搜狐、360、新浪、攜程、bilibili、知乎等公司的身上。 比如,馬云曾被37家VC拒絕,四處借錢給員工發工資,直到蔡崇信的加盟,才憑著人脈打動了高盛,拿到了500萬美元。隨后,又是日本軟銀董事長孫正義的幾次輸血,才讓阿里熬過了初創期。 再比如,張朝陽回國創辦搜狐,由于國內沒有一家投資機構,他又只能返回美國找錢,但也一直碰壁。絕望之下,MIT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蒂和斯隆管理學院愛德華·羅伯特給了他22.5萬美元的天使投資,讓他有了啟動資金。 周鴻祎也是一樣,做了幾十份計劃書,才終于以25%的股份在IDG那里換來了200萬美金,讓3721成功活下去,賺到了第一桶金。其余如百度,也是經過幾輪艱苦的談判,才在美國拿到120萬美元的融資。 是它們不想拿國內的錢嗎? 并不是,十幾年前的中國科技公司很少能拿到銀行貸款,而民間資本對互聯網企業的認知也十分有限,沒人愿意輕易掏錢“受騙”。 這種窘況,一直到2012年依然存在。當時,程維從阿里離職創立滴滴,卻一直燒錢,掙扎在生死邊緣,一連見了30幾個投資人,依然沒有找到融資,眼看就要倒閉,當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主動找上門時,程維一度以為自己遇到了騙子。 由此可見,早期互聯網科技公司的生存尤為艱難,它們拿外國的錢純屬迫不得已。就拿丁香園來說,也幾次碰到資金鏈緊張的危機,整整半年沒發出工資,三個創始人把自己的房產做抵押去銀行貸款,卻吃了閉門羹,最后還是杭州市科技局擔保,才順利貸到了100萬。 如果算上百度、騰訊、阿里、攜程等公司的間接投資,那么目前國內大部分優質科技公司,都有外資的影子存在。 二、掌控權在誰手里? 那么,這些公司被外國人掌控了么? 并沒有。 一方面,境外的VC機構基本是純財務投資,看中的是套利空間,無意干預公司的正常經營。 比如投資阿里巴巴的軟銀和投資騰訊的MIH,從入股開始就從來沒對兩大公司的經營和決策進行過干預。過去幾年,軟銀和MIH都進行過大量套現式減持,將早期風險投資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現金流。 早期,馬化騰在向盈科、IDG、MIH等公司融資時,還一度擔心創始人團隊失去控股權,但后來發現VC機構們對此毫無興趣。 被帶了節奏的丁香園也是一樣,據說其在公司最困難的時候,創始人李天天還咬牙拒絕了一家VC的投資,他擔心簽訂那么多協議會讓丁香園失去自我,直到后來接觸到更多的投資人才明白,那些條款很正常且大多數不會發生,為此他還特地買了箱蘋果去這家VC登門道歉。  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大多施行“同股不同權”制度,創始團隊有能力將將公司牢牢握在手里,外資對其的影響微乎其微。 以近期曝光的京東為例,創始人劉強東雖然持股13.8%,但是有76.1%投票權。阿里巴巴也是一樣,實控權一直牢牢被抓在合伙人團隊手中,退休后的馬云和蔡崇信也仍然以永久合伙人的身份對公司有投票權。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VIE架構的存在。 前面我們說了,早期互聯網公司都是從海外拿投資,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拿到的海外投資想要把它轉回國內用于經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因為,我國是禁止或限制境外投資者在一些領域投資的,比如電信、媒體和科技等產業。依據中國1993年的電信法規,互聯網涉及到通信傳播,更屬于敏感行業,如果有海外資金參與,那么它們壓根拿不到相關牌照。 由此,VIE架構應運而生。 它的操作一般是這樣的:所有股東先是在海外成立一個境外公司,通過這個境外公司再在香港設立一個全資殼公司,然后再由這個香港殼公司在國內設立一個或多個境內全資子公司,這些子公司再通過一系列復雜的協議,來控制境內的經營實體,并通過這些經營實體開展具體的業務。 開創這一模式的是新浪,它的原理和本意就是通過一系列變更公司主體和注冊地址的方式,最終讓公司在美國完成上市。 不過,這里面有一個很大BUG,其實在變相幫助互聯網創業者維持對公司的掌控權,那就是VIE架構的合法性問題。 事實上,VIE架構從來沒有得到中國監管機構的正式認可,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灰色地帶。也就說,早期為了支持國內的科技企業融資和崛起,國內監管方對VIE其實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態度是容忍,而不是贊同。 這就導致了,外資更不可能插手國內互聯網企業的經營,因為法律上不承認。比如馬斯克可以一聲不吭突然宣布收購推特,但想染指微博,那趁早收了這個心思,收購之日就是錢打水漂之時。 綜合來看,別說外資無意當那個豺狼,就算是想當豺狼也沒有機會,從投資的那一刻起,安靜等互聯網公司上市套現,是它唯一能做的事情。 三、外資,廣泛存在 這么一解釋,可能有些人就要問了——你這意思是,互聯網行業是在“用外資服務中國用戶”? 還真是。 目前,除了互聯網,包括金融、生物醫藥、教育等很多對外資有限制的行業都在用VIE架構。就以瑞幸為例,前些年一直大規模燒錢補貼,年輕人中流行一句話:“用外國人的錢,請中國人喝咖啡”。 事實上,從改革開放引入外資,再到一般行業100%對外資開放,我們國家對外資一直是持以歡迎態度的。一直到今日,外資入華仍然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也是各省市招商引資的重頭戲,很多園區專為外商而設立。 它的本質,是希望借由外資給中國注入了新活力,用外國人的錢辦中國人的事。就以特斯拉來說,它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不僅帶動了國內新能源車產業鏈的發展,更是起到了鯰魚作用,刺激了國內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快速崛起,搶占產業高地。  在資本市場上,外資也是一個重要參與方。 在港股、美股、B股上市的公司,從股東構成上看全都有外資入股,而我們最熟悉的A股,在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陸股通的參與下,大多數公司的股東名單中,也都有外資的身影。 遠的不說,醫藥領域的“含外量”就很高。 華森制藥被外資控股72.43%,邁瑞醫療被外資控股57. 24%,而其余如云南白藥、以嶺制藥、步長制藥、華潤三九等等,這些公司的股東里外資占比都不低。  難道,它們都被豺狼侵占了么? 并沒有。 反而,這段時間中概股(主要是互聯網公司)在美股遭受政策打壓,阿里巴巴、京東、百度、蔚來、攜程、拼多多、貝殼等公司,60日跌幅普遍超過20%。 如果外資占股就是影響和控制企業,那么美國資本市場為何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要推動其資本力量與中國企業脫鉤? 歸根結底,是不想讓自己的資金為中國企業所用,不想再花自己的錢幫助中國企業發展。 由此可見,不管是對行業還是對公司,我們都應該客觀,不能捕風捉影,從片面的認知來給某個企業或這一類企業定性。 四、“鍵盤俠”思維不可取 寫了這么多,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關于外資入股,在中國早已司空見慣,個中曲直,很多人心里其實是有譜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們輕易的被一些粗陋信息所帶節奏呢? 我突然想到一個段子。 2020年,在《脫口秀大會》的舞臺上,張博洋曾經講過一個特別火的段子,原話是這樣的: 本質上,這都是隨著國力的上升,公眾樸素愛國思想的表現,拳拳愛國之心值得肯定。但是,這種“算盤俠”的思維卻是一種固步自封,自我限制之舉。 師夷長技以制夷,重要的從來都是掌握工具的人,而不是工具。 以互聯網公司為例,它作為科技時代下最不可或缺的產業之一,是一股把中國帶進科技強國、數字經濟強國的重要力量,也給中國帶來了更多增量的創新經濟模式,是為經濟注入更多活力和發展潛力的賦能者。 同時,疫情沖擊下,各大互聯網公司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比如,阿里巴巴首創了健康碼,成為后疫情時代防疫的一大關鍵性工具;百度的軌跡地圖、醫典、辟謠頻道等,給普羅大眾提供了最便捷的功能;這次被人攻擊的丁香園,其繪制的疫情地圖被高頻使用,地圖模塊、詳細數據、疾病常識、辟謠、線上問診、個性化日報等功能,一度被很多人當作了解疫情動態的權威信息,成為科學防疫的一支重要力量。 《吳子兵法·治兵》中有一句話:“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于狐疑。” 將外資和豺狼畫上等號,太過于武斷且毫無根據,對它們也太不公平。堡壘往往是先從內部被攻破的,靠一些捕風捉影的東西,就搞出一套陰謀論斷出來的,往往非蠢即壞,關鍵時刻,我們更要保持一種清醒的認知。 五、結語 關于互聯網企業歷史和VIE架構的介紹,此文只是冰山一角,每一句“一筆帶過”,對于當時的企業來說,都是一場驚濤駭浪。  我們應該欣慰的是,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日趨完善,以及國內VC/PV機構的增多,這些年國內生物制藥、互聯網、高端制造等科技企業的融資環境大為改進,被迫接無奈接受外資的情況也大為減少。 未來,隨著科創板CDR上市的進一步推進,以及VIE架構境內上市的放開,大批優秀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也將不再為上市發愁,公眾的拳拳愛國之心和企業的發展,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場完美的“約會”。
公司 外資 互聯網 企業 投資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